十都英村是埠头镇境内的一个大村落。明代时,十都英属于清风乡;清代时,属于十都。民国时期,十都英属于榆溪乡;解放后,十都英村曾分别隶属于埠头公社、埠头乡。目前,十都英归埠头镇管辖。关于十都英村名的来历,据《仙居县地名志》记载,十都英旧名十都应,为应氏聚居的村落。清末时,张氏渐渐兴旺,认为该村名不能为应氏所独占,故更名为十都英(按《光绪》、《民国》两志,仍作十都应。) 十都英村成为宜居之地应当在唐宋时期。尔时,永安溪水道逐渐南移,水位也开始下降,十都英一带因之成为了傍溪的平原。当然,其地在农业上开发的时间可能还要往后推。因为从同一时期仙居境内与农业生产密切的渠堰的修建情况看,十都英村周遭在文献的记录中未留下无任何相关的记录。诸如宝相堰、招堰、下桥堰(由下沈溪进水,至十都应庄,合黄榆溪,入大溪。)等修建记录,也多出现在明代之后的《同治仙居县志稿》中。事实上,正如《仙居歌谣·八都垟》的民谣所吟讽的,作为临近大溪的村落,十都英村的农业生产除却位于上江垟一带的土地外,下江一带(临近永安溪)的田土不仅干涸贫瘠,而且在旱涝保收方面可能比八都垟都还要差。如《光绪仙居县志》曾记录了清代顺治年间“大水,十都英地陷三尺”,相类似的灾害可能还并不仅限于顺治年间。